hth华体会全站官网登录入口:逐梦向蓝天 科技向未来
来源:hth华体会全站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5-09-14 01:44:26产品介绍
-
hth入口: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盟市新闻乌海
在乌海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里,有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教室,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奖状,桌上整齐摆放着数十架无人机,这里就是学校无人机训练队的“根据地”,承载着一群少年从零起步、飞向苍穹的梦想。
这支成立仅两年多的队伍,从最初3位老师带着20多名初一学生摸索训练,到如今在全国赛事中屡屡斩获重要奖项,并包揽多项自治区赛事的冠军,用实实在在的成绩,书写了一段属于校园科技教育的“逆袭”传奇。
“很多大城市的学校早就搞起无人机比赛了,咱们乌海连像样的训练场地都没有,谁能想到这事儿能发展到这种规模呢!”回忆起学校无人机队伍刚成立时的场景,乌海市第三中学无人机训练队的总教练邱泽成忍不住感慨。
邱泽成记得,2023年6月,当学校决定组建无人机训练队时,不少人其实在心里都犯嘀咕:“这东西在大城市火,咱们这小地方能玩明白吗?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搞这样的一个东西干啥呢。”邱泽成回忆。但邱泽成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搞头”,“这不只是想让学生玩个新鲜,更是跟着科技潮流走,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啊。”他认真地说。
为了充实技术力量,学校从校外聘请来了专业的外聘教练。教练第一次来校时,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和孩子们好奇又紧张的眼神,只说了一句:“设备能慢慢配,但想学好,得靠熬。”
于是,“熬”就成了训练队的日常。那时学校刚采购了10架基础款无人机,25名入选的学生分成两组,每周末用半天时间轮流训练。
6月的乌海已经很燥热,孩子们握着遥控器的手常常汗湿操作杆,但没人愿意休息。“最开始觉得飞无人机特别酷,可练了没几天就腻了。”初二学生张振铭说,主要是当时每天都在重复练习起飞绕桩降落的动作,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要从头再来,感觉很乏味,有好几次他都想把遥控器扔在桌上,跑出去和同学们痛快地打一场篮球。
另一位队员徐悦雅则对自己当时的忐忑心理记忆犹新。“看到崭新的机器站在桌上我连碰都不敢碰,这样的一个东西看起来就很贵,摔了会不会让我赔啊。”她笑着说。
不想摔机,偏就摔了。徐悦雅记得,第一次训练时,她刚把无人机升到半米高,手一抖就撞在了墙上,螺旋桨“啪”地断了一根。她惊慌失措地蹲在地上看着损坏的无人机,眼泪止不住地掉,“那是学校新买的设备,一台要几千块。”她攥着断了的螺旋桨,带着哭腔问教练:“老师,我是否太笨了,不该来学这个?”
邱泽成没责备她,而是俯下身来一起捡零件:“摔就摔了,咱们先修修看,就像你做题错了一样,改过来就好了。”那天下午,师生俩对着说明书拆装机身,直到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教室地板上。“后来我才知道,教练自己掏腰包提前买了不少备用零件,就怕我们练坏了不敢练。”徐悦雅说。
类似这样的故事有许多。一次周末训练,学校突然停电,顿时一片漆黑,队员手一抖,一架正在练习的无人机失控撞到了墙壁,机身凹进去一块。孩子们急得团团转,邱泽成却笑着说:“正好练盲修,比赛时要是遇到设备故障,也得会处理。”于是,大家借着手机手电筒的光,一边查图纸一边拆修,等来电时,那架无人机已经能重新起飞了。
2023年寒假,为了备战来年的第一次市赛,训练队把训练时间延长到了每天8小时。骨干队员、刚升入初二的张恒瑞却在此时因车祸导致右腿骨折,医生叮嘱最好卧床休息。但张恒瑞舍不得荒度时间,他拄着拐杖,每天都要准时出现在训练教室门口。“我要是不坚持,之前练的技术全还给老师了呗。”张恒瑞说,他坐在椅子上,用没有受伤的左腿支撑着身体,腋下顶着拐杖操控遥控器,每完成一次完整的飞行,额头上都会渗出一层汗。同学们都劝他多休息,他却笑着说:“我今天比昨天快了2秒呢!”
在2024年5月的乌海市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选拔赛上,拄着拐杖的张恒瑞也站在了赛场上。当他操控的无人机精准绕过最后一个障碍,稳稳降落在指定区域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终,他获得了个人飞行赛的二等奖。颁奖时裁判感慨地说:“这个奖,不仅是奖励你的技术,更是奖励你的坚持。”
“其实我们能屡屡获奖,都要感谢我们的教练。”张恒瑞和记者说,无人机训练队有三位教练,除了前文提到的邱教练,还有两位老师分别是宋平和刘磊。“训练材料消耗大,螺旋桨、保护罩、电池经常要换,学校的经费有限,宋平教练就自己掏钱买备用零件;有次在外地比赛,我的同学李萌突然发高烧,刘磊教练凌晨送她去医院,守在病床前直到天亮。为了让我们熟悉不同赛道,教练们更是会用硬纸板自己做模拟障碍桩,经常忙到深夜。”张恒瑞说。
“有一天我起得早,看到宋老师在教室修无人机,手里拿着面包,一边啃一边看图纸。”队员何屹然说,后来大家才知道,宋老师那段时间其实家里发生很重要的事,但他一次都没耽误过我们的训练课。
那一年秋季,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无人机队的10架表演机升空,洒下七彩喷雾,全场师生欢呼雀跃。“以前我们训练时,总有同学趴在窗户上看,现在他们会主动来问怎么样才可以加入无人机队。”徐悦雅说,再度招新时,有50多个初一学生报名,是第一年的两倍多,我们大家都知道,科技飞天梦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同学们心里。
2024年5月19日,是乌海市第三中学无人机队第一次正式亮相赛场的日子。在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内蒙古自治区乌海赛区的选拔赛中,8名参赛队员既紧张又兴奋。“我们当时就想,能拿个三等奖就不错了,没想到”邱泽成笑着说,比赛结果公布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不仅拿到了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还包揽了“个人飞行赛”和“装调物流搬运赛”初中组的全部一等奖。
“第一次拿到自治区赛事的邀请函时,孩子们更是激动得一夜没睡。”邱泽成回忆,2024年6月,队伍赴呼和浩特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内蒙古赛区的选拔赛。比赛当天,学生徐悦雅在个人飞行赛中,以比第二名快3秒的成绩夺冠。“她下场的时候,手还在抖,一个劲儿问我老师,我是否飞错了?怎么会这么快?”邱泽成说,那一刻,他突然感觉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回报。
当然真正的考验,还在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上。2024年8月,乌海第三中学的7名队员奔赴重庆,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全国总决赛。面对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支队伍,孩子们有些怯场。“尤其是看到别的学校用的都是最新款的无人机,我们手里的机器还贴着胶带,心里特别没底。”队员贺恩泽说。偏偏赛前训练时,他的无人机还忽然出现了故障,教练连夜联系当地的维修点,直到凌晨才把机器修好。“等着机器修好的过程中,我反而平静了。我们的装备一般,比不了装备咱就比技术呗。”贺恩泽说。
比赛当天,贺恩泽第一个上场。随着裁判一声令下,他操控的无人机像离弦的箭一样“嗡”一声平稳起飞,精准快速绕过一个个障碍,最终以23秒的成绩完成比赛。其后,其他几位参赛选手也稳定发挥,最终,7名队员在各个项目的比赛中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奖。内蒙古地区参赛选手中的3名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均来自乌海市第三中学无人机队,队伍积分位列第二名,仅次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去领奖的时候,主持人念到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我们都大声喊了出来。”贺恩泽说,站在全国赛事的领奖台上,看着胸前的奖牌,他突然明白,这就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此之后,乌海市第三中学无人机队的“奖状收割机”模式彻底开启:2024年10月,首次参加“飞向北京飞向太空”自治区赛,6名队员包揽多轴无人机障碍飞行赛前六名和全部一等奖;11月全国总决赛,6位参赛队员全部都有项目一等奖。队员万向博成为中学男子组仅有的两位突破17秒的选手之一,摘得总决赛的银牌,徐悦雅则在中学女子组突破19秒,拿下铜牌;2025年8月,重庆全国总决赛,12名队员又斩获6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一等奖奖牌数量全国第一。
截至 2025年9月,这支无人机训练队累计培育学生获得98人次市级奖项、34人次自治区级奖项、27人次国家级奖项。更让孩子们骄傲的是,2025年中考,队员吴予涵和张纳荣凭借无人机比赛的优异成绩,被乌海市第六中学录取为科技特长生,这是乌海市首次有学生通过无人机特长升入高中。“以前爸妈总说玩无人机没用,现在他们逢人就说无人机飞得好也算本事。”吴予涵说。
如今的乌海市第三中学无人机队,已经是自治区无人机教育的“标杆”,但教练组和孩子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无人机足球赛。
“无人机足球已确定进入亚运会竞技项目了,能拿到国家运动员认证,这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有好处。”邱泽成说,之前队伍主要练个人赛,现在他们想拓展团队赛。
2025年年初,学校买了10架无人机,教练组开始组织队员们训练。和个人赛不同,无人机足球需要队员之间默契配合。目前,队伍已经选拔了12名队员组成“无人机足球队”,每天课后都会在体育馆练习。虽然场地有限,有时还会和其他班级的体育课“抢地方”,但孩子们从不抱怨,他们会提前和体育老师沟通,等其他班级上完课再去训练,经常练到天黑才回家。
“我们的目标是明年能参加自治区无人机足球赛,将来能拿到国家一级运动员认证。”贺恩泽说,现在他天天都会多练半小时。对于未来,学校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想扩建一间更大的训练教室,解决“两队不能同时训练”的问题;还希望能和小学合作,提前选拔有潜力的孩子,降低淘汰率;还想邀请更多专业教练来指导,让孩子们接触更先进的技术。
“刚开始组建队伍时,我们只是想试试水,没想到能走到今天。这一些孩子让我知道,不管条件多艰苦,只要有梦想,就能飞起来。”邱泽成看着教室里忙碌的孩子们,眼里满是欣慰。
所以,如果你在放学时路过市第三中学的校园,肯定能听到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声。这声音,是戈壁少年“飞天梦”的延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少年会站在亚运会的赛场上,让亚洲都认识乌海。